我虽然了解这个世界的参差_我虽然不是很了解你但是

tamoadmin 游戏交流 2024-06-23 0
  1.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沉默的大多数》
  2. 为什么我总是感觉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呢?
  3. 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4. 以别样的为题的记叙文600字
  5. 世界就是这么参差不齐

突然,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在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尽管等待它的是毁灭,但它在毁灭前留下的绚烂,使它实现了生命的意义,星空下的遐想作文.我想,如果我是一颗星,我要做最亮的一颗,我要高高地挂在天上,我要挂在最醒目的位置,为迷航的人指引方向,实现我放出光芒的意义.我想,如果我是一缕风,我要做最柔和的一缕,我要吹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我要吹到四川地震灾区,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实现我携带清凉的意义.我想,如果我是一朵云,我要做最大的一朵,我要飘到所有需要我的地方,我要飘到阳光最猛烈的地方,为人们换取阴凉,实现我随风飘荡的意义.我想,如果我是一滴雨,我要做最晶莹的一滴,我要落到最炎热的地方,我要落到最干旱的地方,滋润每一寸土地,实现我晶莹清澈的意义.我想,如果我是一棵树,我要做最强壮的一棵,我要将根深扎在泥土里,我要扎根在最贫瘠的土地,守护每一寸疆土,实现我身躯强壮的意义. 暑***的晚饭后,我和外婆在院子里乘凉.我依偎在外婆身旁,数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真多呀,多得数也数不清. 天空真大呀,像一个大棋盘,颗颗星星就像一颗颗小棋子.这些小棋子东跳西跳的.互不相让,好像谁也不想输似的.不一会儿,这一颗不小心被吃掉了,赢的那一边呢,高兴得甚至跳跃起来.天空是一个了不起的画家,星星是一只小巧玲珑的画笔.画家拿起画笔,一会儿功夫就在自己的身上画了千万幅复杂有趣的图形.那迷人的星空,那古老的传说,将我带入一个神奇美好的世界.啊!夜空,真如一只变化莫测的万花筒,充满神奇,让人遐思,给人启迪.一颗小星,虽光亮有限,却毫无保留地将光亮献给星空,将夜空点缀得如此美丽.***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星星那样把一切奉献给别人,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班级就像一个大星座我们这些同学都没轰轰烈烈的干过大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像星星那么无私,那么闪光,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的班级,这个星座也会更加迷人.   我爱繁星,更爱那闪光的精神! 一、海上渔夫:一天夜里,偶然间与英国风景画***特纳的名画《海上渔夫》遭遇,让我深为震撼.整幅画面色调黑沉,渔舟在海潮中摇摆如风中枫叶,而那船上的渔夫们在茫茫海上正如同蚂蚁们在无垠大地上那么单薄脆弱.幸好在那怒海狂嘶之外,远处天边一抹朝霞正奋力穿透过那暗淡的天空,而这正是残酷人间风雨中的希望,虽然历经艰辛,心中依然不曾熄灭的希望之光.黑暗终将褪去,暴风雨也不过是人生长路的一段变奏,而那天边的阳光终将抚摩曾经沧桑的世间万物,初中作文《星空下的遐想作文》.              二、一只陷入琥珀中苍蝇:无论物质力量如何撩拨我们内心那些欲望的暗流,一个事实是人们对人间天堂的渴求正让人陷入那只沦落在琥珀中的苍蝇的境地.我们被看起来透明的琥珀包围着,看起来一尘不染,其实早已丧失生之活力.但即使这样,我们依旧在越狱,从人生里的肖申克监狱逃亡着,寻找曾经拥有而早已失落的***与梦想.              三、污泥塘里的鸭子:波澜作家米沃什在《作家的自白》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很久以前,我走在波兰的乡村路上,看见几只鸭子在污泥塘里洗澡,不免沉思起来.附近就有一条流过赤杨林的可爱的小河,使我吃了一惊.为什么它们不到小河里去呢?我问一位坐在小屋前木凳上的老农.他答到,它们要是知道就好了.          在这里我也得到一点启示,生活里的放荡人生当然也是一种欢乐,但沉浅与宁静更是那条清澈的小河.人如果沦陷在享乐主义的泥塘里时间太长,眼睛难免会沾染上泥塘的颜色,眼前的一切难免灰蒙蒙一片.不断追求喧嚣的肉体***,源于我们无法面对自我的独处时刻的羸弱不堪,我们狂欢因为我们发觉自己居然如此难以忍受自己的灵魂世界的荒漠.          但人生的本质是否就是从空虚到虚无呢?我们因为我们的不同选择而过着不同质地的生活,而这和富贵贫贱无关,这只取决于你对精神世界的热爱程度.阅读、思考、写作就是一种反抗荒谬人间的方式.当一个人捧起一本书就如同一个士兵提起了武器踏上了远行的道路.当你开始思考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在和这个世界作战了.而你手中的笔就是战士手里的枪.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我提起笔如同一位老兵扛起一把征战多年的枪,而我的战争是反抗这个世界的庸俗潮流,一种把人不当人的潮流.虽然我充满着孤独,但却无比欢快,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那么一些人和我一样,在试图改变点什么,我们没有失魂落魄.虽然我们只剩下一只笔,但它依然能动摇整个世界的荒谬.              四、光:波兰作家契斯拉夫.米沃什在《作家的自白》里写道:那么,什么是光呢?就是人身上反对天然成分的神圣成分----换言之,就是不同意无意义、寻求意义、嫁接在黑暗之上像一根高贵嫩枝嫁接在野树之上、只有在人身上并通过人长得更大更壮的理解力.实际上,人最大的光辉正是这种理解力,一种对自我迥然其他事物的自信,一种突如其来的内心痛苦,一种必然死去但偶然间能映照整个世界光芒的理想主义.很多事情,不能因为它很难存在于现实世界就断然否定这种生活态度的意义,同样,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事情是时代潮流就轻易认同这件事情具有意义.每一双眼睛都有自己的选择,而这不同的选择导致了各自价值重量的高低.                五、悔:英国伟人丘吉尔在《历史是属于后代人的》中写道:有一天,罗斯福总统告诉我,他正在征求公众对二次世界大战的意见,并问我以何对这次战争予命名?我立即说:原可不必的战争.其实,人类也罢,个人也好,很多事情原来皆可不必,但许多不必的事情就那么必然的发生了,这是人类的宿命,我们自以为是,无比偏执地以为自己的选择总是正确,却恰恰忘记了罗素说的,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自我选择的正确与否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宽容理解他人的选择.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自由不必然意味着宽容,但宽容是自由的必然道路.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我们队里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至它像一卷海带的样子。后来别队的人把它借走了,以后我又在几个不同的地方见到了它,样子越来越糟。相信这本书最后是被人看没了的,现在还忘不了那本书的惨状。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倘若可看的书很多的话,《变形记》也不会这样悲惨地消失了。除此之外,还得不到思想的乐趣。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我虽然了解这个世界的参差_我虽然不是很了解你但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插队的地方有军代表管着我们,现在我认为:他们是一批单纯的好人:但我还认为,在我这一生里,再没有谁比他们更使我痛苦了。他们认为,所谓思想的乐趣,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思想来占领,早请示,晚汇报,如有闲暇,就去看看说他们自己“亚古都”的歌舞。我对那些歌舞本身并无意见,但是看过二十遍以后就厌倦了。***如我们看书被他们看到了,就是一场灾难,甚至“著迅鲁”的书也不成——小红书当然例外。顺便说一句,还真有人因为带了旧版的鲁迅著作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有一个知识可能将来还有用处,就是把有趣的书换上无趣的皮。我不认为自己能够在一些宗教仪式中得到思想的乐趣,所以一直郁郁寡欢。象这样的故事有些作者也写到过,比方说,茨威格写过一部以此为题材的***《象棋》,可称是现代经典,但我不认为他把这种痛苦描写得充分了。这种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在我们之前,生活过无数的大智者,比方说,罗素、牛顿、莎士比亚,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可以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但我们和他们的思想、著述被隔绝了。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我承认,我在抵御这种痛苦方面的确不够坚强,但我绝不是最差的一个。举例言之,罗素在五岁时,感到寂寞而凄凉,就想到:***如我能活到七十岁,那么我这不幸的一生才度过了十四分之一!但是等他稍大一点,接触到智者的思想的火花,就改变了想法。***设他被派去插队,很可能就要***了。

谈到思维的乐趣,我就想到了父亲的遭遇。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的书里,在他身后出版。众所周知,他那一辈的学人,一辈子能留下一本书就不错。这正是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会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文化革命之后,读到了徐迟先生写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那篇文章写的很浪漫。一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这样浪漫。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能够和同行交流,是一种起码的乐趣。陈景润先生一个人在小房子里证数学题时,很需要有些国外的数学期刊可看,还需要有机会和数学界的同仁谈谈。但他没有,所以他未必是幸福的,当然他比没定理可证的人要快活。把一个定理证了十几年,就算证出时有绝大的乐趣,也不能平衡。但是在寂寞里枯坐就更加难熬。***如插队时,我懂得数论,必然会有陈先生的举动,而且就是最后什么都证不出也不后悔;但那个故事肯定比徐先生作品里描写得悲惨。然而,某个人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这三种快乐,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这种同情我为那些被剥夺了“有趣”的人保留着。

文化革命以后,我还读到了阿城先生写知青下棋的***,这篇***写得也很浪漫。我这辈子下过的棋有五分之四是在插队时下的,同时我也从一个相当不错的棋手变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庸手。现在把下棋和插队两个词拉到一起,就能引起我生理上的反感。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手*差不太多。我决不肯把这样无聊的事写进***里。

***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的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赞成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说,要让大家“虚其心而实其腹”,我听了就不是很喜欢:汉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看来是个很卑鄙的行为。摩尔爵士设想了一个细节完备的乌托邦,但我象罗素先生一样,决不肯到其中去生活。在这个名单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军代表,他们想把一切从我头脑中驱除出去,只剩一本270页的小红书。在生活的其它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也能带来***,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象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那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有必要对人类思维的器官(头脑)进行“灌输”的想法,正方兴未艾。我认为脑子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有功利的想法施加在它上面,是可疑之举。有一些人说它是进行竞争的工具,所以人就该在出世之前学会说话,在三岁之前背诵唐诗。***如这样来使用它,那么它还能获得什么幸福,实在堪虞。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当然,如果有人乐意这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对孩子表示同情而已。还有人认为,头脑是表示自己是个好人的工具,为此必须学会背诵一批格言、教条——事实上,这是希望自己使看上去比实际上要好,十足虚伪。这使我感到了某种程度的痛苦,但还不是不能忍受的。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这些人想要这样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说得更确切些,是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因此他们就把思想分门别类,分出好的和坏的,但所用的标准很是可疑。他们认为,***如人们脑子里灌满了好的东西,天下就会太平。因此他们准备用当年军代表对待我们的态度,来对待年轻人。***如说,思想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那么,出于功利的动机去改变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幸福把他杀掉一样,言之不能成理。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设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脑子挖出来扔掉,换上他的,我绝不肯,除非你能够证明我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个鸡窝。想当年,我在军代表眼里,也是很低下的人,他们要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强加给我们,也是一种脑移植。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种脑移植带给我的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在此我要很不情愿地用一句功利的说法: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何况赫拉克利特早就说过,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通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何为善?所以他们要求的,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设我相信上帝(其实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做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如要我举出一生最善良的时刻,拿我就要举出刚当知青时,当时我一心想要解放全人类,丝毫也没有想到自己。同时我也要承认,当时我愚蠢得很,所以不仅没干成什么事情,反而染上了一身病,丢盔卸甲地逃回城里。现在我认为,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设我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如让我举出自己最不善良的时刻,那就是现在了。可能是因为受了一些教育,也可能是因为已经成年,反正你要让我去解放什么人的话,我肯定要先问问,这些人是谁,为什么需要帮助;其次还要问问,帮助他们是不是我能力所及;最后我还要想想,自己直奔云南去挖坑,是否于事有补。这样想来想去,我肯定不愿去插队。领导上硬要我去,我还得去,但是这以后挖坏了青山、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等,就罪不在我。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当然,这结论绝不是说当年那些军代表是些装傻的奸邪之辈——我至今相信他们是好人。我的结论是:***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然而,你劝一位自以为已经明辨是非的人发展智力,增广见识,他总会觉得你让他舍近求远,不仅不肯,还会心生怨恨。我不愿为这样的小事去得罪人。

我现在当然有自己的善恶标准,而且我现在并不比别人表现得坏。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按这个标准,别人说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恶时;别人说我最邪恶,就是我最善良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基于这种信念,我认为我们国家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丧失了很多机会。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许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想到我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就心中黯然,想到此类人士的总和有恒河沙数之多,我就趋向于悲观。此种悲剧的起因,当然是现实世界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伟大的人物总认为,***设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象他期望的那样善良——更确切地说,都象他期望的那样思想,“思无邪”,或者“狠斗私字一闪念”,世界就可以得救。提出这些说法的人本身就是无邪或者无私的,他们当然不知邪和私是什么,故此这些要求就是:我没有的东西,你也不要有。无数人的才智就此被扼杀了。考虑到那恒河沙数才智之士的总和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庞大***,这种想法就是打算把整个大海装入一个瓶子之中。我所看到的事实是,这种想法一直在实行中,也就是说,对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从愚蠢的方法找办法。据此我认为,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而我能够这样想,只说明我是幸存者之一。除了对此表示悲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了。

我虽然已活到了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感到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这样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我有相反的想法。***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这是因为,***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从汉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人就是这么生活的。我对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喜欢。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该对此负责任。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如我对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它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滔滔江河,虽然惠及一切人安这江河决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样。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喜欢前一种自由的人认为,过于复杂的思想会使人头脑昏乱,这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如你把深山里一位质朴的农民请到城市的化工厂里,他也会因复杂的管理感到头晕,然而这不能成为取消化学工业的理由。所以,质朴的人们***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如现在我周围的世界又充满了***时的军代表和道德教师,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因为我已经活到了四十二岁。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做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有幸读到了我想看的书——这个书单很是庞杂,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这最后一批书实在是很不堪的,但我总算是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了。当然,我最感谢的是那些写了好书的人,比方说,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但对那些写了坏书的人也不怨恨我自己也写了几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与大陆读者见面,但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在一生中稍有所得,比我父亲幸福,比那些将在思想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轻人幸福。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而这些呼吁当然是对那些立志要当军代表和道德教师的人而发的。

(原载《读书》1994年9月号)

为什么我总是感觉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呢?

“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

一个人生活于尘世间,一丝一缕都是对于世界的反馈感知。人与动物、植物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思维,唯有人类是具有思考这个功能的动物。这才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罗素曾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我们需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每个人都需要对所见所闻有自我的思索与见解。

在我看来,王小波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先生的杂文随笔集,包括对于参差多态的思考,其中涉及思想文化、社会***、也有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真知灼见。我向来喜欢看名家作者的杂文随笔集,一来是文章短小适合细碎时间阅读,更重要是杂文随笔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思考与其价值观等。杂文随笔更让我获得他人关于各种问题的真知灼见。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文风独特,没有名人大家的正气凌然,不横眉论指万象世界。他的文风侃侃而谈,是用轻松平和的姿态来谈论事情,不似其他作品的刻板说教。

在“关于同性恋问题”与“有关同性恋的***问题”中,王小波把同性恋与异性恋一视同仁,认为其都是人存在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所谓自然现象,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王小波在上世纪年代就对同性恋的包容态度实属新奇开放。王小波的文章从不忌讳讨论人性及其本质的欲望。若是要以落后闭塞的眼光来看,王小波的文章是有些低俗的。他将人性、欲望***裸地搬上文章,犹如吃饭睡觉一般正常。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坦荡的态度,自由的态度。中国人自有的内敛将人望视为羞赫的东西,倒是王小波的态度让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低俗的事物,我们应该有更豁达的态度来谈论它。

从王小波的文章中似乎得不到什么学识,但是却能从他的文字中深刻感受到关于“生”的热爱。不同其他作者将文学束之高阁、将纸上的东西神圣化的态度,王小波笔下内容更生活化与世俗化,犹如北京胡同巷尾的豆汁儿般气味浓郁。他谈论文学、***,他开先河讨论同性恋问题。他对于世界万千事物保持好奇的态度,体会思维的乐趣。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沉默的大多数》全书通读下去,宛如与王小波的对话,他的形象也逐渐在我眼前鲜活起来。在阅读的同时,也是逐渐欣赏王小波的过程,他是一个有趣的灵魂。我得到的更大的感悟也是从他整个人的价值态度得出,那便是他让我知道每个人都需要保持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即使是普世的价值观念也需要自我的思辨,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随。自我的思考才能有自我的思想的升华,更多的触及参差百态,才能更多地了解世界。所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务,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我们的世界就还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不是谁的轻视能夺得走的!地球上人这么多,不可能都是一样的,你周围的人有各种参差不齐的个性,也有各个方面的优秀者,你不可能每样都比别人强啊;不要因为别人的优秀而忽略了自己的长处,很可能有人同样也在苦恼为什么没有你那么优秀呢;你也可以学习学习别人那些优秀的东西啊,这样一来,你的筹码不就更多了吗~!把心放宽些,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但也不是从天而降的,一切从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至于外界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影响,就暂且当作是给我们的动力吧!

以别样的为题的记叙文600字

来源/良大(ID:liang_da_shi)

“奥卡姆剃刀”定律

这个定律有个普遍的解释: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很早就听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经常忘得一干二净。

当年我刚刚创业时,就明知故犯了,因为是做咨询,总想着办公室要气派一些,客户来了显得我们有实力。

于是租的办公场地很豪华,还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招人时也比较气派,因为在大公司久了,总想着“专人专岗”:

做分析的,就专门做分析;做方案的,就专门做方案;做市场的,就专门做市场......

看起来五脏俱全了,可这么一来,一下子养了一堆人,每月不管业务做了多少,开销都如同一台大型抽水机。

而且,人多了是非就多,闹出不少幺蛾子,弄得公司风气一团糟。

后来反思,这就是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定律。

于是乖乖地搬到了共享办公室,人员也一再精简,不同的岗位,一个人完全可以干,只要薪水给的够意思,这都不是事。

也缩减了很多形式化的工作,比如不再召开没有必要的会议。

这样下来,成本降低了,经营也变好了。

“奥卡姆剃刀”不仅适用于创业,它所蕴含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则,也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所谓剃刀,就是剃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事,你的精力就不会被浪费,可以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当中。

当你遇到一件很难判断的事情时,“奥卡姆剃刀”告诉你:

去掉不必要的***设,相信复杂度最低的答案。

***设我们穿越到“皇帝新衣”的那个年代,你应该如何判断***的皇帝?

第一个判断是,皇帝穿了新衣,但愚蠢的人看不见,你是愚蠢的人,所以你看不见;

第二个判断是,皇帝压根什么都没穿,所以你看到光身子的皇帝。

当然是第二个想法复杂度最低,所以你要相信第二个判断。

按照这个方法,你大概可以避免90%的,遇到推荐股票的,想想,他知道这么多内幕,为什么不自己炒而要告诉你?

遇到卖祖传药方的,想想,这“祖传”是怎么传下来的?为什么不批量生产?为什么不打广告?有什么药理证明吗?

你会发现,疑问很多,很复杂,所以你大可不必相信,你只相信一条即可:

他们在想方设法赚你的钱。

汉隆剃刀 ”定律

第二个定律“汉隆剃刀”,是“奥卡姆剃刀”的延伸,是美国一位名叫汉隆的学者提出来的,大概意思是:

能解释为“愚蠢”的行为,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这里的“愚蠢”是加了引号的,不仅仅代表无知,也包括偶然的、非故意的、其他目的的意思。

如果你主观认为别人带着恶意针对你,你的思维就不会再延展下去,只会进入到一种“战斗”状态,原本不是敌人的对方,最后就真变成了你的敌人。

如果你懂得“汉隆剃刀” 定律 就会明白,很多矛盾,只是机缘巧合,或是利益驱动之下的正常反应,这里面并不存在善恶。

十几年前我做主管时,跟随过一位不错的领导,他被派到另一个机构,我想跟过去。

这时麻烦来了,新来的总经理也赏识我,找我谈了几次话,想让我留下来。

但我态度很明确,一定要走,这下把新领导给惹恼了。

那新领导到处告我的状,宣扬我的不是,有些甚至是捏造的,调动也一直被他卡着。

当时我既生气,又无奈,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

我还主动找新领导沟通几次,说自己的处境,希望对方能理解。

新领导拍了拍我,说:

“我理解你,不过你在不合适的时候站在了我的对面,所以我不会轻易放过你......”

后来,事情闹得很大,地区老大都参与协调,我放弃了很多业务,才调动成功。

我应该和新领导结仇了吧?

然而并没有,我在公众场合见他,仍然热情地打招呼,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他也热情地回应。

后来,阴差阳错,我俩都调到了总部,我当时级别也升了,和他级别差不多,只不过管的内容不同。

一次他们部门有项活动,需要我们部门支持,那领导可能顾忌之前和我的矛盾,于是让他的手下和我的手下沟通。

我知道后,主动发邮件给他,说这次活动我们一定会大力支持。

最后活动很成功,领导很满意。结束当天会场外下起了大雨,我帮他安排了车,并撑伞把他送到车前,他看着我淋湿的半边身子,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

第二天,他们部门起草了一份邮件抄送给大领导,***表扬了我们部门。

后来我出来做培训,我的第一个客户就是这位领导介绍的。

我说这个是想表明,这世界有完全坏的人吗?

绝对有,但是一定不多。多数人不好也不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对既得利益做出反应。

就像那领导刚刚上任,下属就要跳走,他才要极力阻挠,与其说是针对我个人,不如说他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

如果我理解成一种恶意,和他不共戴天的同时,也给自己堵死了一条路。

不轻易把别人针对自己的言行归为恶意,真不是高风亮节,最起码我还没到那个境界。

我只是觉得,除非报复对方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否则,只会无端消耗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树立了仇家,其他一无所得。

和别人冲突之前,先考虑一下你的收益和损失各是什么,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别做情绪的傀儡

“劳力辩证”定律

“劳力辩证”定律,是德国作家罗尔夫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讲了一个故事:

约翰是美国空军士兵,他好不容易通过了跳伞测试。在这之后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每个通过的人可以得到一枚降落伞形的别针。

轮到约翰时,他的上司竟然以一种挑衅姿态站在他面前,将别针放到他胸前后,猛击一拳,结果别针扎进了约翰的身体。

从此以后,那枚别针和小小的伤疤一起,被约翰当成了荣誉的象征。

别针被裱进相框,挂上墙。而伤疤,约翰一有机会就向人展示。

罗尔夫说:

这是认知失调的表现,人都有把磨难后的成果“神圣化”的倾向。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反应。

“劳力辩证”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

一个女孩迟迟不愿离开***男友,因为她执着于以前的付出,以为坚持下去就可以换来浪子回头;

很多人即使公司给的待遇很差,也不愿意离职,因为他们觉得吃的这些苦会变成一个个筹码,最终会换来亮丽的成果。

其实,这都是把苦难神圣化的结果。

知道这个定律后,一方面你要提防,当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投入过多情感时,想想会不会是这个定律在作祟。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利用这个定律。比如和人打交道时,让对方帮你一个小忙,往往是让两人关系更深入的方法。

这个世界有时挺反常识的,就像经常帮你的人,都是以前帮过你的。那些没帮过你的人,多半以后也不会帮你。

这是因为前者曾经为你有过付出,而后者没有,这也是“劳力辩证”决定的。

终结错觉 ”定律

“终结错觉”定律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伯特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概意思是:

我们自认为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其实可以改变的事情少之又少。

吉尔伯特还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我们与20年前的自己并没太大本质上的变化,但是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变了很多。

很多人还想主动改变自己的气质,比如,原本内向的人想把自己变得外向。

事实上,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就气质而言,我们最多只能略加改良,却很难彻底改变。

人类学家海伦·费雪,曾提出“气质维度”的理论,是说我们的气质主要由4种激素决定:

多巴胺、血清素、睾丸素、催产素。

多巴胺含量高的人,喜欢冒险,有创造力,但耐心不足;

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有耐心,自控能力强,但社交能力差些;

睾丸素含量高的人,比较有侵略性,空间感及数字感强,但不太在乎别人的感受;

催产素含量高的人,同理心强,表达能力好,善于社交,但是害怕冲突。

这些激素,各有优劣,却很难改变,因为都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如果你是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你就会觉得是一种莫大的消耗,一个人待着才是在充电,那就尽量别选择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选择那种专门研究类的,既能做得好,也会很开心。

如果你是催产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就是一种充电,一个人待着时,就会觉得能量消耗得快,那你最好选择销售等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环境的影响和自己的努力,多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但成效往往不大,非要逆着来,别人难受,自己也难受。

这个世界参差多态,需要各式各样的人,遵循自己的本质,就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终结错觉”,我们更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总想改变他人,我们连改变自己都这么难,改变他人又谈何容易?

所以,放下那颗要改变世界的心吧,“寻找”比“改变”要务实很多。

网络流行语说,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

很有道理,你肯定不是神,但也不想成为神经病,对吧?

无限游戏定律

所谓有限游戏,就是以干掉对方为目的,对方死了,你就赢了。

而无限游戏,是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不是和谁比,就是想办法一直让游戏可以玩下去。

说白话一点,就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争一时长短,而要关注哪些事情可以让你一直玩下去,对于所有人来讲,“活着”就是一件具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我们都挺爱拿“复利”说事,还总拿巴菲特当例子。

其实巴菲特30岁时身家只有100万美元,众所周知,他投资的年化收益率是20%左右,按复利计算,他50岁时会拥有多少财富呢?

大概不会有你想的多,是2亿美元左右,虽然比起普通人已经很厉害了,可是这样的数字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富豪而已,不足以让这么多人敬佩。

事实上,巴菲特如今845亿的资产中,有842亿,是他50岁以后挣到的。

而其中的815亿,是巴菲特在65岁以后挣到的。

如果你真懂复利,应该知道,越往后,雪球效应才越大,所以巴菲特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是别的,就是“活”得长。

从10岁炒股,到90岁,资金要活着,人也要活着,才能成为一个***。

另一位投资高手,写了《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的利弗莫尔,在巴菲特出生那一年,资产就高达2亿多美元,那时美国一年财政收入才42亿。

但后来利弗莫尔***了,财富的神话没能继续下去。

因此,你要抱着无限游戏的原则,来经营事业和生活,保持平和健康,避免那些巨大的损失,你才能真正享受复利带来的好处。

世界就是这么参差不齐

别样的美丽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美:整齐划一是美,参差错落是美,安静平淡是美,热闹喧嚣亦是美.美无处不在.

然而有一别样的种美丽,却常常被人忽略,甚至不为人所接受,那就是孤独.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由此易知,人对于孤独的排挤是本能地对它心怀恐惧.但孤独又不是自闭,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孤独反而能显示出常人无法企及的崇高境界,成为一种别样的美丽.

孔子周游列国,却总不被接受,是因为他超前的目光与认知,众人无法理解他.有一次,有人要拜访孔子,但不认识去孔子家的路,就问一个看守城门的人.守城门的人知道他要去拜访孔子后,如此说道:“哦,就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用来评价孔子实在太恰当了.因为“不可”,所以不被接受,而他又偏偏“为之”,则众人更无法理解他了.孔子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更有甚者,还借此来讽刺孔子.孔子与子路外出,途中子路向人问路,那人知道来者是子路后,说道:“你的老师是孔子吗?他是知道路的.”其实,孤独的又何尝只有孔子,还有很多人.早就有人感叹过,古来的圣贤皆“寂寞”,而那些不学无术的“饮者”却名噪一时.

但这种孤独不会是永久的,历史会还那些孤独的人一个清白.早在汉朝,武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天,孔子被确定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更有7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签名,宣称只有“孔孟”之道才能挽救这个危机四伏,矛盾冲突不断的世界.孔子最终不再孤独.而他生前的孤独,则反过来突现出他超乎常人的智慧,长远的目光与深邃的思想,使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钦佩.所以,不要再对孤独抱有偏见或恐惧.如果旁人无法理解,就让他们去说吧,好好走自己的路.

也许这孤独会给你带来坎坷与痛苦,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应该满怀信心,只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你的价值,那时,你就不再孤独.

而你之前的孤独,不仅仅是一笔珍贵的宝藏,更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美丽.别样的温暖

飘雪了.

洁净的雪花纷纷洒落,把原本既喧嚣又寂寞的孤城笼罩,只留下一片静谧与安宁.

我拉紧上衣,在雪中静静地漫步.飘雪时是美的,而飘雪的夜晚是更美的.因为此时已没有往日的纷乱与嘈杂,有的只是平和,白天让人烦躁的心情转瞬即逝.

我依然静静地沿着路边漫步,抬眼望去,只见原本热闹的街,顷刻间如被人遗弃的荒原,幽冷阴暗.偶尔闪过的几个黑影,却又匆匆而逝,恍若一阵风,悄然而来,又悄然而逝,不留一丝痕迹.

我继续前行,却意外地听到远处传来的愉悦的声音.走近些,只见到一群小孩儿高兴地在雪里翻滚打闹,尖叫着,嬉笑着,任谁都可感受到他们的喜悦.我不禁停下前进的脚步,驻足,注视着这一片安宁中升起的不一样的吵闹.然而这吵闹却没有使我心烦,它不同于平日这座孤城中的喧嚣,而是来自内心的对高兴得(的)一种表示.看着他们,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个无忧的年代.不由地,我的脸上浮现了笑容.奇怪地是那些小孩儿也冲着我的方向露出真诚的微笑.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在冲我笑,但我可真切的感到这陌生带来的温暖.

我继续前行,脸上仍带着刚才残留的微笑,心情也不似开始时那般沉重(开始时似乎并不沉重),而是夹杂着些许轻松.正当我沉寂在回忆中时,只听见"砰"的一声.这声音虽不算大,可在这幽寂的雪夜,却异常地清晰.我忙抬眼望去,只见一辆横卧的自行车,在它的不远处,有一个咧着嘴的小女孩,见她的表情便可知她疼得不轻.我不由自主地走向她,并向她伸出了一只手.她先是惊讶地看着我,尔后拉住了我的手.正当我转身要走时,一(可去掉)清脆的声音钻入我的耳中"姐姐,谢谢你."我转过头,映入眼帘的是小女孩明媚的笑脸.顿时阵阵温暖在心中升起,这陌生带来的温暖.

我继续前行,面对着寒冷的天气我已不在畏惧,因为我带有别样的温暖,这陌生带来的温暖.

别样年华

有人说,中学生的生活单调的像一长百纸,缺乏时代的色彩,可是我作为一个中学生却要说,我们的生活是一首交响乐,无论它的调是低沉还是高昂,都充满着韵律.有哪个中学生不希望在结束自己中学生活之前,能弹奏出着短暂生活中的最强音呢?

记得中考前哪会,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嚷嚷着;“只要中考一结束,我就把所有的书都统统送进收购站,眼不见为静.”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可也反映了中学生活的一个侧面.现在两个月的高中生活已经过去了.这其中我不知道用了多少个草稿本,喝尽了几瓶墨水,从风带到气旋,从对数函数到幂函数忽的又出来个抽象函数,从宾语从局到限制性定语,非限制性定语哎!搞的我精疲力解,可是如果你让我静静的坐着或是在***期丢下课本闲事的看电视,我绝对做不到,就好象我欠了点什么.是的,学习生活是艰苦的,是只有付出代价,才能换来收获.就想是开荒一样,脸上流淌着汗水,受伤磨出了血泡,但还是在这本来毫无生机的土地上重复着每天的动作来创造生机,虽然使人感到单调,枯燥,可是金秋时节一到,滚滚的稻浪就是作为当初辛勤劳作的报答.这就是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清苦中有甘甜,乏味中有乐趣.因为我们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学会了思考,在乐谱上,我们清晰的记下了一半完整的音符.

十四五,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有时仍像孩子般的天真,顽皮;有时又如成人般的深思,苦闷.记得有一天,我因为参加比赛而缺了两节棵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劲的诅咒高中生活的枯涩.此时英语老师说,这次我的英语成绩是全班最高分,继而不好意思的笑了,180的脸色变换,嘿嘿!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学习生活,这里面交织着酸甜苦辣,交织着眼泪与欢笑,交织着彷徨与欣慰.虽然挫折不少,但成功的喜悦会很快冲谈忧伤.代之而来的是新的信心,新的力量,新的希望.这才是一首真正的交响曲,有低沉,有高兴,也有舒缓,无论怎样,你能说明他单调而枯燥吗?

三年时光很快就会流失,我会珍惜这段别样年华,多一点欣赏,少一点抱怨.

别样的爱

每当人们说到父亲和母亲时,总会想到一个词:严父慈母,人们都认为父亲给儿女的爱要比母亲给的少,因此自然会想到“狠心”、“偏心”等词来形容父亲.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父亲严厉时往往会被人理解成冷漠,爸爸的性格有点内向,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

我的确深有体会,每当我遇到不会写的字去问爸爸时,他总是将字典递给我;每当我遇到难题去问爸爸时,他总是帮助我画图分析,

或找同类型简单的题目让我做;每当我脱下脏衣服就想出去玩时,爸爸总是让我自己洗;每当……

每当这个时候,我真的好羡慕朋友霞,她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好爸爸.书上的难题爸爸做;脱下的脏衣服爸爸洗;上学放学爸爸接送,想吃什么爸爸买;她可以任意在爸爸面前撒娇,整天快乐得像个小天使.我们班没有谁能比她更幸福了.

这些还不算,有一件事让我更加伤心.那是我学骑自行车的时候.那天我练了很长时间,刚刚有点会了.妈妈怕我摔着,紧跟在后面扶着车子.可是爸爸不仅站得很远,而且还大声对妈妈说:“松开手,让她自己骑,老这样永远也学不会的.”妈妈一松手,车把就左右摇晃起来,“轰”的一声,我连人带车摔在地上,腿都摔破了,伤心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我心想,别人家的孩子学骑车,哪个不是爸爸妈妈护左护右的?可是我……这时,妈妈走过来心疼地问我要不要紧,爸爸却在远处喊:“不要管她,让她自己起来!”不知道是勇气还是赌气,我坚强地站起来,扶起车子又骑了起来……结果我竟以神奇的速度学会了骑车.

后来,我住校了,衣服脏了自己洗,饭自己打,东西自己收拾.别的同学都好羡慕我,老师夸奖我,现在想起父亲那时对我的严格,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啊!

当然,父亲是比母亲严厉了一些,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最大的心愿,这一刻,我理解了父爱.

这几天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小丑》和《何以为家》,虽然说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其影响,但因每部作品的独特性,引起共鸣的人群肯定也不一样,毕竟人类的悲欢也是不相通的。就我而言,《小丑》似乎更能掀起我内心的波澜。

从**中男主出现,总觉得自带了一种悲凉气质,让人一开始就觉得心疼。或是因为我还没有达到那个感受不到底层人民艰辛的高度。或是我和他一样,仅仅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的一员,一直努力向上的生活中,乐观的面对遇到的挫折,也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很美好。

从这个**中我也看到了,成年人的崩塌确实就在一瞬间。它肯定是由许许多多的瞬间堆积起来的,只是那一瞬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在想如果男主的妈妈从小没有要他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保持HAPPY ,都要微笑,他是不是就能正常的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久久压抑而成病?

如果男主身边的人能多给他点温暖,能在乎一点他,是不是也不会致使他觉得世界没有可留念之处了?有时候给陌生人一点温暖,也是给自己积的善德。就如男主就没有想要伤害对他好过的小侏儒。

如果他去找他自认为的爸爸韦恩时,对方不告诉他这个可怕的真相,亦或对他友善一点,换一种温暖的方式告诉他这个问题,是不是他也不至于这么失望?这也验证了一点: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想要不喜不悲很难,但可以做到不大喜大悲,自己尽量不要对一些不在可触及范围内的东西期望太高,不对别人期望太高就好了。

总之,一件事情的爆发大多是很多事情累计起来的,有因必有果,或许某一个小细节的变动,某一个选择的变动,就能改变整个人生轨迹。

至于《何以为家》,曾经我还天真的以为这部**是讲一个叫做何以为的人的家,虽然故事线确实以赞恩的家庭展开,看完才反应过来原来他要讲述的是什么才是家。

对于什么才是家这个点,我也不知道,大致是有爱你的人在乎你的人在吧。反正现在那个最爱我的人也不在了,我现在也是无家可归了。

整部**最有感触的应该就是最后赞恩要她爸妈不要生孩子了。这照样也应该对我国农村里那些相信多子多福,觉得只要把他养大了就行的千千万万父母说,如果还没做好做父母的准备,如果都不配为人父母,为什么要生孩子?为什么还有些要执着于生很多个?

我这么说并不是觉得物质条件达不到就不能生孩子(虽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这样的),只是觉得你连他温饱的生活都维持不了,连基本的教育都给不到,连简单的爱和陪伴都没有 ,干嘛要生?生出来难道不是对他的一种伤害吗?不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吗?

这世界本就参差不齐,世上奇奇怪怪的人和事太多了。所以,光是正常的活着就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