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四川话版第五人格_诸葛亮四川方言配音搞笑***

tamoadmin 游戏交流 2024-06-21 0
  1. 夷陵之战精锐损失殆尽,蜀汉重臣相继身死,诸葛亮如何力挽狂澜?
  2.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好是诸葛亮)
  3. 历史上真实诸葛亮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厉害
  4. 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5. 假如七星续命灯不灭,诸葛亮北伐成功,让最终会称帝吗?

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曹操,那是一个大坏蛋。

而且不仅坏在事迹,也坏在人品性格。

论事迹,他是大汉朝的实际窜逆者。虽然窜逆者是曹丕,但实际上是曹操。

诸葛亮四川话版第五人格_诸葛亮四川方言配音搞笑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论人品,都知道曹操奸猾奸猾的,京剧里一说大白脸,都知道是曹操。

就是完全不喜欢京剧的小年轻,也知道京剧里有个大白脸曹操。

说起奸雄一词,大部分人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人物形象是谁?

恐怕十有八九是曹操吧。

研究历史的人,越研究得深,越发觉得曹操是个英雄,很了不起。

但普通百姓不管你那个,就认曹操是坏蛋,是奸猾之人

其实呢?

曹操并不能简简单单的用坏人二字来概括,奸猾也并非他性格的唯一特点。

窜逆也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情况。

1、乱世初期,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只有)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2、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

3、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4、曹操一生节俭,四方兴修水利屯田。

5、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陈寿为人非常严谨,做学问更是严谨。如此严谨的他,居然对曹操用了“超世”这个词!)

关于曹操的性格方面,个人觉得易先生《可爱的奸雄》很有意思,值得研读一下。

最后那个总结更是妙趣横生:

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

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宽巨集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这么多矛盾对立的性格,居然全都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这个人还能把这些矛盾的方面统一起来,这本身就是个奇事了。

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因为曹操大气!

大气磅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除了曹操,你能再找出第二人拥有如此多的性格特点吗?

反看现在某些肤浅的文学作者或电视剧,人物形象相当肤浅。

尤其是某些韩剧,太肤浅了,人物形象都是符号式的。

坏人一定是特别坏,坏到骨子里,看一眼就知道是反面角色。

好人一定特别好,而且一定受坏人欺负,而且一定忍耐,而且一定是一副菩萨面容,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好人。

所以,当我们单纯的认为曹操是坏人,是大白脸时,我们就肤浅了。

人是复杂的,不是那么单一纯粹的。

更何况是这个最复杂的这个曹操。

你说呢?

下面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一个简单评价。

1、在内政方面,诸葛亮绝对是个不世出的大才。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还有刘备在临终前说的:“君(诸葛亮)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我们知道刘备看人是非常准的,而且这个时候已经是临终了,没必要说恭维话了,以刘备的眼光,评价诸葛亮是“才十倍曹丕”,相当高!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他能把一个烂摊子治理得那么好,这完全可以算做是奇迹。

在诸葛亮之后,蒋宛等人也算是人才,却始终达不到诸葛亮时期的高度。

2、在军事方面,诸葛亮也是不错的。

不可否认,他的军事能力不如内政能力那么出色。

诸葛亮一生的军事事迹可以说不是很优秀,但别忘了他是以弱国抗强国。

如果把他和曹真 、司马懿等人的位置换一换,别人还未必比他做的好呢。

3、伟大的人格

诸葛亮毫不为己,一心为国,公平公正,奉献一生。

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诸葛亮是完全有资格享用的。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如孔明。”

在我看来,整个中国历史上,在这一层面上,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只有一个人——伟大的周总理。

4、全才。

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成就

他主持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有连弩等一批科技创新。

他精通天文地理、周易五行,博览群书,创造了八阵图等阵法。

他留下的文章不多,但仅一篇出师表就足够笑傲千百年无人可敌。

最后附诗一首: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历史上诸葛亮和曹操各是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谋略超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曹操:老奸巨滑,疑心很重

以七年级的水平看来```

就是这些```

历史上的诸葛亮长什么样

三国志》中只有一句:身长八尺,容貌其伟,时人异焉。

也就是说,诸葛亮身高有八尺,容貌十分英俊、潇洒,当世人都到了惊异的程度了。

《姓源韵谱》一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面板枯稿,文理润泽。”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諡忠武侯,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諡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1.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变得极为残忍,且经常猜疑别人,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諡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诸葛亮.周瑜.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 小肚鸡肠(不能容魏延) 贪生怕死(长阪坡他早就开溜了,三国演义是美化他的) 一代贤相(这个公认的)

周瑜 豪爽大气(三国演义是损他的,你信就完了) 智力超群(没跟诸葛亮比过,三国演义那是杜撰的) 胆略过人(敢三万挑曹操83万)

曹操 这个人不好评,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的人物,只能说罗贯中太坑他了,坑了他一千年,后世把他骂成什么样子,不过曹操应该是三国里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人

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

历史上的诸葛亮

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色彩。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渐渐模糊,他的生平当真有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吗?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里到底有几分真***?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些就是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的生平记载。

之后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个时候诸葛亮的《隆重对》,有学者提出怀疑。因为早些年鲁肃为孙吴拟划的军事策略和《隆重对》相仿,可这个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抄袭。

《隆重对》有不足之处是事实。它的思想是先取荆州,后夺西川。这本无错,可诸葛亮要同时拥有荆州,西川,以便将来一路人马东伐孙权,一路人马北伐曹操。荆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时守全两处极其不易,之后的荆州兵败,关羽丧命,刘备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开始。这也是《隆重对》失误之处的见证。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能拟出《隆重对》这样的军事策略,足见其高明之处,我们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

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期间诸葛亮和周愈并无格对,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借东风”之说,纯属虚构。

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在荆州时候刘备还拜了一个军师,这个人就是庞统,此人与诸葛齐名,除了献上连环计策,我却看不出他有哪点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迎刘备,使击张鲁。庞统随去,却与诸葛争功,最终落得“落凤坡”的下场。诸葛亮这才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领丞相尚书事,自此三国鼎立形式已定。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就是关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关羽独镇荆州。而当时诸葛亮是借用刘备之意,***设了刘备是想让关羽坐镇荆州。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是年关羽攻打曹操。

在关羽北征的半年里,荆州一直空虚。诸葛一生谨慎,关羽兵出荆州半年之久,他并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关羽捷报频传,荆襄却始终不全。难道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还是他认为孙刘两家几十年来对荆州的争夺,孙吴突然放弃窥探荆襄之心?诸葛亮心里明白的很。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亮不发兵将相助关羽,便与他的尽忠,他的谨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国复杂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诸葛亮忠心刘备不容质疑,关羽忠心刘备更不容质疑,而两个忠心刘备的头号人物却时常闹矛盾。事实不是华容放曹之后诸葛亮饶关羽一命,关羽就对他言听必从了,诸葛亮用的人必须是对他言听计从,这话出自他自己之口。诸葛亮驾御不了关羽,关羽的命运在那个时候也许就有了决定。所以有学者怀疑,诸葛亮借助东吴之手了关羽,这给诸葛亮鲜活的历史面貌上浓浓的摸了一黑。

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诸葛亮,然而熟读《三国演义》,从他的笔锋里也不难看出这些,这也许就是前辈文字里的寻味之处。

章武三年春,刘备去世,嘱咐刘禅以父事诸葛亮。诸葛亮继刘备遗志,统一华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于是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敌人七擒七纵,以诸葛亮事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计不会有这么大的军事冒险行为。一切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出现过“孟获”这个名字。在《三国志》里,对于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对三国史最有说服力度的《三国志》,太过简略。

学者们研究诸葛亮南下这场显赫的战役里,有的人说他一直打到今云南大理附近,有的说他已经打到寮国边界。至于“七擒孟获”可能是诸葛亮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如此说法,在历史一千多年的长河里,真的是无从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亮发明过一件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连弩”,这个武器给他北伐曹魏帮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后,《三国志》中这么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这个时候,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终,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他这次伐魏最大的收获是收复姜维,可收复了他自认将才的姜维,他还是每每事必亲躬,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却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要伤他性命,他还问别人保身之法。诸葛用人可见一斑。

六年冬,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粮尽而还。

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第五次伐魏。司马义计不如诸葛,谋却胜于诸葛。坚守不战,最终熬死诸葛亮。诸葛亮五十四岁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风。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无怪乎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

陈寿也夸奖他“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如此好评,等等等等。

夷陵之战精锐损失殆尽,蜀汉重臣相继身死,诸葛亮如何力挽狂澜?

一提起诸葛亮,中国人应该没有没听说过的吧。他是智慧的化身,曾经帮助刘备建立蜀国,虽然在三国里面力量是最弱小的,但总算是有一席之地。但是,蜀国的命运也是最差的,最先灭亡,这和诸葛亮有关系吗?难道他的智慧不行了吗?

其实,蜀国的灭亡是多方面的,要全怪到诸葛亮身上,阿亮估计得气活过来。

关羽失荆州。

荆州连接魏蜀吴三地,地理位置很重要,那就是蜀国的前线啊,所以,刘备让二弟关羽去守。结果关羽因为狂妄自大,羞辱东吴。结果,早就有野心的东吴就把荆州给拿下了,还把关羽给杀了。从此,蜀国可谓失去前线的缓冲地。关羽的失败可谓开启了蜀国灭亡的第一步,失荆州是关键啊!

刘备发动战争

为了给二弟报仇,做大哥的那是拼了命的,一定要攻取东吴。结果还没开战,张飞就被自己人杀了,军马未行,先损一大将,不吉利啊!怀着伤痛的心情,刘备出征了,这次大战可谓把蜀国的老本都折进去了,刘备也因为心力憔悴死在白帝城。这就是贸然发动战争的后果啊!

蜀国刘禅无能!

刘备死了,刘禅上位,可是他知道诸葛亮的厉害啊,所以,凡是都交给诸葛亮去办。诸葛亮呢还有个毛病,就是事无巨细,说白了就是不相信人,凡事都是亲自去干,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出力不讨好,容易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不出自己的才干,所以,此时的蜀国国内政治气候不好。

诸葛亮用人失察。

为了与曹魏对抗,诸葛亮确实是尽了全力的,可是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这说明诸葛亮的用人出现了问题。最后马谡还被杀了,打个败仗就得死,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不过蜀国的大将实在不多,不如留着戴罪立功,可惜,诸葛亮不听我的。

所以,综合来看,蜀国的灭亡不是偶然的,是一步走错,不痛定思痛,休养生息,一步步走向必然的死亡的。小盆友们,你们怎么看?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好是诸葛亮)

夷陵之战后,面对蜀汉风雨飘扬的危局,诸葛亮对内治国以法、选人以才、立身以德,对外恢复吴蜀联盟,进而平定南中叛乱,终于力挽狂澜,使蜀国为之安定。

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托孤,传给刘禅和诸葛亮的蜀汉,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摊子。

从领土来说,蜀汉只剩下益州,地狭人少。蜀吴魏三家土地差不多是7:2:1,蜀汉不但垫底,简直是惨不忍睹。刘备带领入川的部队,又被陆逊给灭了不少。皇帝年幼,朝廷上的波澜也难以避免。

相对于最理想化的《隆中对》,眼前的条件面目全非。“跨有荆益”的战略格局,现在只剩下益州一隅;原本***的“两道出兵”,现在随着荆州丢失和夷陵之败,是既没有“道”,也没有“兵”;《隆中对》中***一员上将从荆州北伐中原,刘备亲自带兵从益州攻击关中,现在刘备也死了,“上将”也没剩下。

相对刘备,诸葛亮身上文人气更重一些,当时他的名望和魅力也不能和主公相比。因此,诸葛亮不可能继续刘备这种纯性情的执政风格。他要创立自己能够驾驭的模式

这个模式大致包括两层准则:从公上,严肃法纪,遵规守矩;从私上,与人为善,一尘不染。看似简单,坚持并不容易。

诸葛亮在蜀汉当了12年一把手,在这12年中,很多高级官员都曾受到他的惩处。其中有的是和诸葛亮很亲密的人,比如马谡;有的是地位很高的人,比如曾与诸葛亮同受刘备遗诏的李严。面对这些人的错误,诸葛亮都是毫不手软,依法惩治。

《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对蜀汉的治理:

法律制定严明,赏罚都必然严格遵循规则,没有做了坏事不惩治的,也没有做了好事不表彰的。这使得官吏不再奸猾,所有人都能自励自律,道不拾遗,强不侵弱,整个国家的风化也为之肃然。

同时诸葛亮严修私德,尤其强调廉洁。刘备去世后,他身为蜀汉实质上的第一把手,十余年大权在握,面对“天府之国”四川的良田沃土,依然能廉洁奉公。他曾经给刘禅上表,公示他自己的个人财产情况:

家里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土地15倾,靠这些地产,家里人穿衣吃饭都绰绰有余。诸葛亮自己在外地施政打仗,吃的穿的都依靠公家供应,所以不需要再置办其他产业。

诸葛亮还宣言说,到自己死的时候,不会让家里家外有什么剩余的财产,免得对不起刘禅。

他果然实践了自己的承诺。

当一个人存了贪念,纵然真是天降奇才,又有谁能保证他的才能是用于为国为民上面?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国家大事难免有起有落,但在上的执政者,是越来越富肥得流油,还是奉公守法清廉度日,这个差别却足以影响到民众对国家的信心。

诸葛亮身居高位而家财无余,即使不能直接带来蜀汉的吏治清明,富国强兵,至少向所有的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

他是真心舍弃了个人荣华富贵的追求,而致力于他心目中所认为的伟大事业。

这就是他的信念。

有信念的人是伟大的,也总会焕发出人格的魅力。诸葛亮能在当世得到国内外士大夫的推崇,在后世得到民众的缅怀,他的俭以养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虽然自己讲求品德,但一旦涉及到原则问题,诸葛亮是绝不含糊。尤其对那些动辄褒贬朝政,破坏内部团结的老小愤青,诸葛亮该打击就要打击。比如老臣来敏是刘阿斗的老师,人越老,脾气越大,成天嘲这个骂那个。诸葛亮对这位老愤青实在没办法,就把他的官罢免了,让他闭门思过,到诸葛亮死后,刘禅让他当官,结果来敏还是满嘴放炮,两度当官,又两度被罢免。而诸葛亮的粉丝廖立,对诸葛亮很崇拜,却把从刘备到蜀汉集团的文武,不论活人死人骂了个遍。也是,也被罢免官职,废为平民。

面对蜀***才凋敝的囧困,诸葛亮数米煮饭,想方设法从四川本地人和外来的“***户”中探寻各方面才干的人。比如四川大学问家——梓潼人杜微,借口耳聋不肯当官,刘备都拿他没办法。诸葛亮当权后三番五次邀请,最后用车子把杜微给载到了丞相府中,然后用笔墨写在纸上,表达对杜微的尊崇,最后终于说服杜微担任谏议大夫,专门提意见、发议论,不负责具体事务。广***秦宓原本被刘备罢官下狱,也是诸葛亮把他提拔为别驾,接着又晋升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除了这些学问家,诸葛亮还提拔了一批在原有岗位上表现突出的本土化中级干部。比如吕凯、王伉、马忠、王平等,都是诸葛亮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对于老一辈官员的子弟,拣选了董和的儿子董允,霍峻的儿子霍弋,马良的弟弟马谡,向朗的侄儿向宠等。犍为太守李严部下的功曹杨洪在汉中之战的时候被诸葛亮火速提拔为蜀郡太守(刘备时代的事儿),杨洪手下的郡吏何祗又被闪电提拔为成都县令兼郫县令,没几年又当上汶山太守。杨洪、何祗两人迅速和老上司平级的例子,也被蜀汉朝野作为诸葛亮用人的经典故事加以传扬。还有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费祎等人,也都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

至于诸葛亮手下两头拔尖的魏延和杨仪两个人,都是属于有才气,也有脾气,而且心胸不那么宽阔的。两个人矛盾越来越大。对诸葛亮来说,这真是无奈。他对魏延和杨仪都是非常倚重的,诸葛亮只能安排费祎调停矛盾,安抚魏延,宽慰杨仪,鼓励他们共同为了国家出力。

至于对外,诸葛亮考虑最重要的是吴蜀同盟问题。当时孙权名义上还是魏国的诸侯,与蜀国旧怨很深。而南中地区的夷王高定、豪强雍闿、叛将朱褒等人则在孙权的支持下联手造反,甚至把太守张裔给抓起来送到了东吴去。诸葛亮看得很明白,南中问题背后的根源是吴蜀同盟问题,不是单纯派大军南征就能解决的。因此,他先***取温和的手段,不断派遣使者去安抚南中,加强叛乱地区和未叛乱地区边境的防备。他派遣邓芝在223年冬天到达东吴出使,说服了孙权恢复吴蜀友好。次年,东吴派张温出使蜀汉,两家正式重新结盟。

派遣邓芝与东吴重新确立为盟友,是诸葛亮执政后的第一个战略胜利。接下来,经过两年的休养生聚,诸葛亮出兵南征,先是用武力打垮了高定、朱褒、雍闿三路叛军,然后“攻心为上”,七擒孟获,并抓住南中豪帅和夷人首领的心理需求,对其安抚收编。这样,蜀汉对南中的人力了有效控制。南中出产的黄金、白银、朱砂、黑漆和牲畜等也源源供应蜀汉朝廷和军队使用。原本蜀汉***的“盲肠炎”,现在被打造成为一台造血机,为诸葛亮的宏大战略提供着有力的支持。至此,蜀汉原本风雨飘摇的危局得到缓解,诸葛亮才可以腾出手来进行他的北伐大计。

历史上真实诸葛亮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厉害

一、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的人物特征: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三、关羽的人物特征

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四、张飞的人物特征:

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五、赵云的人物特征:

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17]

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

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怎么说呢,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吧。三国演义里描述的诸葛亮“多智近乎妖”,当然是引人反感,甚至让人因此翻案说诸葛亮其实不咋样。

我觉得诸葛亮很牛,比三国演义里的还牛。当然不是什么奇门遁甲木牛流马之类的法术了,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上少有人能达到他的水平。

第一个,隆中对。我们来看下隆中对原文: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你设想下自己是46岁的刘备,搁到现在应该是快抱孙子的人了吧。二十多岁胡子还没长齐的青年在你面前跟你说:"曹操堂口大,小弟多,你搞不过他;孙权地盘是祖上传下来的,各堂口都是铁杆,可以拜把子当盟友但你别惦记人家。唯独荆州刘表这人当不了老大,他的地盘就是上天送给将军你的,你心里痒痒不?占了荆州,再搞掉那个怂货刘璋,西边戎狄给口酒就打发了,南边蛮夷给你夸他两句就行。再和孙权拜个把子,天下一分为三,将军你就占一份了。如果哪天不高兴了,派个堂主领一干马仔从荆州出发,你再从益州往北跺跺脚,咱啥事办不成?"

三国时代远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信息,像刘备这样的枭雄大概对天下局势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啥,只能感叹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髀肉复生。但诸葛亮三言两语给你分析的妥妥的。现在你打开手机就知道天下新闻,但诸葛亮隐居深山,他要是不牛逼能分析这么透彻?换了你,你行么?近代来讲也就***同志有这水平了。你看他隆中给刘备策划的方案,先取荆州立足,再取巴蜀,联合盟友以抗曹操,进而图谋天下。而且更牛逼的是这其中大部分他都做到了,活脱脱一个有谋略又能实干的职业经理人,给刘备这个董事长画的大饼,几乎都成了。半道如果不是关羽在荆州乱来,又后来刘备一时义气搞死了自己,说不定隆中对就全成了。换个角度想想,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跟你说你要这样、这样、这样,然后天下就是你的了,结果他给你打工20年,之前所做的预言全应验了、之前夸下的海口全实现了,你服气不服气?反正我没见过比他更牛逼的人。

第二个,诸葛亮带兵的能力。现在对诸葛亮的质疑不是从政、不是是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这些都被历史证实了,没得质疑的。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水平也是顶级的,不管是同期的荀彧、程昱,还是更古老年代的管仲、萧何,基本在一个层次上是没有争议的,诸葛亮自比管仲真的不是***。问题是他自比乐毅,让人怀疑他的带兵能力。乐毅就不说了,带燕国几万兵直下齐国七十余城,诸葛亮战绩上是没有这么牛逼的。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的,客观上除了演义里几次介绍的粮草、兵道,大概就是诸葛亮的性格了,谨慎、规矩,不冒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偏偏这种战法是要靠国力支撑的,偏安一隅的蜀国加半个巴中,要硬抗整个中原,难度未免太大了;而士兵素质上,以天府之国几十年未见刀兵的百姓训练出的步卒对抗老秦这一帮打仗像吃饭一样习惯的汉子,难度可想而知。。。不过个人感觉,诸葛亮水平至少不在战国名将庞涓之下,如果看过《将苑》和《十六策》,你就对诸葛亮治军水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了,同期的名将大概也只有曹真能依托险要地形阻挡一下武侯了。当然这个曹真当然不是三国演义里被人熟知的废物曹真。

第三个,人格魅力吧。十七八岁不懂事的时候读语文课本里的《出师表》,完全是按老师要求死记硬背,一点感觉都没有。今天再看前后两篇出师表,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年代,你会看到一个孤独又伟岸的老头,在深夜皱眉苦思、临表涕零,就会明白这几百个字被赋予了怎样的情感和执着,就会明白为什么这篇文章会被传诵千年,孔明为什么这样被人敬仰。有时间有兴趣的可以再翻开体验一下。

***如七星续命灯不灭,诸葛亮北伐成功,让最终会称帝吗?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诸葛孔明,隆中对策,胸罗天下;联吴抗曹,识见独到;舌战群儒,唇枪舌剑,无可争辩;草船借箭,手段高明;空城设计,涉险不乱;七擒七纵,义薄云天;挥泪斩谡,法纪严明;辅佐幼主,尽忠守信,临终遗策,妙算无遗,死诸葛吓活仲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信、仁、勇、义五备俱全,自古至今,唯独亮一人!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

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参考资料:

诸葛亮-百度百科

还是不会的,当时的蜀国实力根本就攻打不下魏国。还有就是七星续命灯是不可以续命的,这么玄幻的东西换到现在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这只会出现在***里面。这只是作者对诸葛亮的一定幻想而已。

在蜀国建立之后没有多久。曾经的五虎上将已经老了。蜀国的整体实力也没有在快速的增长。不再像以前那么如日中天了。而这个时候诸葛亮北出祁山攻打魏国。需要消耗的国力是非常的巨大的。首先为国经过多年的修养,他们的军队已经非常的强大了。

要知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经过这么久的陈列,魏国虽然没有再进行对外扩张,但是他的实力也是非常的强大。在曹操的悉心治理之下,为国人民也是丰衣足食。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并没有让生活过得太窘迫。

蜀国虽然有惊天地的奇才诸葛亮操控全局,但是成立的时间太短,它的底蕴不是很强。再加上本就是进攻,进攻可要比防守难多啦。他首先需要粮食的供给。而且还要保证后方的稳定。这么多的事情要有诸葛亮一人操心,他自然也是积劳成疾。

而且魏国并不是无人可用,相反魏国也是人才云集。为国有许许多多的人才。能够和诸葛亮对抗的司马懿也在其中。有司马懿的守护魏国足以保证平稳安定。诸葛亮虽然很强,但是他的军事能力是没有司马懿强的。比起行军打仗,诸葛亮管理国家治理方面的能力是更加强的。诸葛亮选择强行进攻魏国是肯定不明智的做法是无论如何都攻打不下魏国的。